(欣儀先生在做基礎實驗時認真的實況)


 


 



認識材料


 


    各種不同的劑型(不同的料理),應該選用適合的材料(適合的食材),例如:要調製乳液時,就該選用乳液用的材料。調製精華液時,就會去選擇精華液適合的材料...等等。


 


    當然材料也許可以相互混用於各式各樣的劑型,但絕大多數,還是可以歸類運用,在相關的大專院用書中,其實都有很清楚的歸類,舉凡常見的油、脂、蠟、高分子材料、界面活性劑、保存劑、附加劑、活性成分、藥品...等等,都已經被清楚詳細的分類。例如:非離子型的界面活性劑,就是常見的乳化製品的乳化劑,當然化學的世界裡千變萬化,很容易多了一個結構或少了一個結構,因此性質大大的不同,用途也會改變,但總是可以從人家已經整理得好的規則中,找到蛛絲馬跡。


 


   當然對於材料的認識不單單可以從書本上死板的背誦,中醫在診斷病情時,有望、聞、問、切,同樣的對於化粧品的材料我們也可以透過觀察、觸摸、嗅覺及簡單的實驗,來判斷材料所呈現出的基本理化特性,舉例來說:常見的皂化洗劑配方中,大多會運用Lauric acidMyristic acidPalmitic acidStearic acid這些高級脂肪酸,從最簡單的角度來看,這四種材料分別是結構上具有十二個碳、十四個碳、十六個碳及十八個碳,碳鏈的長短,最直接的不同是什麼?


 


    我自己的學習能力比較不好,單單只是透過書本,我並無法理解及貫通很多事物,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能達到目的,任何方法都可以試試,有一天我就乾脆把這四種材料分別拿出來觀察,先用肉眼觀察看看這四種不同的脂肪酸有何不同?再用指甲摳摳看,在軟硬度上有何差異?接著聞一聞,仔細的辨認四種不同脂肪酸的不同氣味,再分別分次加熱這四種材料,並11的觀察紀錄,看看隨著碳鏈的增加,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當然要做這樣的實驗需要確認所取得的材料在純度的質量上是足夠的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資訊在廠商的COA上都已經被清楚的標示了,我幹嘛那們笨!去幹這種蠢事。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我真的很笨,理解能力比較差,所以我才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


 


    也許方法笨了點,但總算我也達到了目的不是嗎?不怕各位笑我還吃過甘油、丙二醇、丁二醇,維生素AB2B5EC。雖然這樣方式是不好的行為,也很有可能會因此產生危險,只是當時我想要了解這些材料的一些特性,所以我才去試試。我也試過將各種不同的油,塗抹在手背上、手臂上、臉上、腿上,以及在第二人身上塗抹上這些油脂,去揣摩沙龍SPA行業的操作人員在工作時的感受。我也曾將書本上所提到的材料特性,親自加以實驗證實,例如:將多元醇放到冰箱中,去看它們在低溫下的流動性。


 


   舉這些例子,都是要說明,清楚的認識材料,是有助於將來對材料的搭配與應用,以及解決產品的品質問題,就如同一個廚師,清楚的知道食材的特性,才能做出一道成功的料理是相同的。


 


    作這樣基礎的學習,很耗時間、材料及金錢,也許理解能力好的人可以跳過像我這麼笨的學習方式,但是一一的去了解每一種材料的理化特性,卻沒有捷徑,一個一個去研究就是唯一的方法。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5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